萬佛堂、孔水洞石刻及塔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萬佛堂村,共分為四個部分,分別為萬佛堂、孔水洞、遼代花塔、元代密檐塔。
萬佛堂
編輯
萬佛堂正面照片,下方為孔水洞入口
萬佛堂建於孔水洞前的一個依山而建的磚石墩台上,面闊三間,屋頂為無梁歇山頂,上方覆蓋有灰筒瓦,挑大脊吻獸。該堂正面正中辟門,左右兩個次間各開一窗。門窗由漢白玉發券,上有飛禽和花卉的浮雕。門楣上方鑲嵌有一塊石匾,上有楷體字「大曆古蹟萬佛龍泉寶殿」,旁邊落款「大明萬里己丑春吉日重建」,石匾四周有浮雕蓮花。兩扇窗均為半圓形石券窗,窗扇為石制透雕網形紋。在萬佛堂內的其餘三面牆鑲嵌有《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》石制浮雕一幅,長23.8公尺,高2.47公尺,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浮雕拼嵌而成。浮雕正中雕有一尊釋迦牟尼舉手說法造像,螺髻,袒胸,寬袍大袖,右手平舉伸掌,左手置於腿上,雙腿下垂,赤足,腳下有兩個夜叉和摩尼珠。兩側雕有護持的文殊、普賢菩薩造像,兩尊造像均頭戴寶冠,身披瓔珞飄帶,前後有供養菩薩、天王、神人等簇擁。在釋迦牟尼造像上方雕刻有發轉輪王神像,後背有雙翼,裸體,身披瓔珞,手捧日月,足踏二龍女[a]。此外在主題浮雕之外,還雕刻有飛天散花、伎樂演奏等內容。此外,左右上三個方向雕刻有千佛像,南側山牆上則刻有一段發願文,文字殘缺,尚存文字中留有「大曆五年三月八日」的陰刻題記。部分相接的石刻之間圖樣無法相連。在石雕上方還留有19處殘存墨書,其文字顯示為標記方位用,分別標記在不同的漢白玉石塊上,大致可以推測原來這些石刻並未相連,而是分開在三面山牆上,但其原有布置方式已不可考。[3]:551[7]:264[8]:684[5]:530;553[2]
孔水洞
編輯
孔水洞位於萬佛堂正下方,為天然喀斯特溶洞。洞的入口處砌有石磚,上滿有雕刻的水獸,左右各有一條游龍,泉水從入口處的正下方流出。石磚周圍原有石門痕跡,現僅剩上方的兩根石梁。進入洞口後的石壁處有隋唐和金代時期的造像和刻經。造像位於刻經上方,共有左右兩個龕,其中左龕為拱形龕,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,龕左右有2個騎牛大自在天造像。龕高1.05公尺,底寬0.65公尺,龕左右雕刻有八棱形梭柱,柱子中部裝飾有仰覆蓮浮雕。佛為坐佛,面形長圓,高肉髻,結跏趺座。佛旁有2尊立像,下方承接蓮花座,身著寬袍大袖。右龕內有1尊勇猛跏趺坐的菩薩,頭戴華鬘冠,頭後有楣栱型圓光並刻有火焰紋飾,左臂下垂,右手搭在左膝上,右臂肘部上曲,手指處有殘損,左小腿盤起,右腿自然下垂。兩龕下岩壁內凹,內刻佛經,其中隋代大定十年(614年)的摩崖刻經的摩崖範圍寬度在300公分至400公分之間,高度不詳,其經文為《大般涅槃經壽命品》和《如來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》,共有49行楷書,每行大概可分辨20字,1979年發現時該經書下部三分之一的部分浸沒在孔水洞的泉水中。在隋代題刻的右側有金代大定二十年(1180年)所刻的題字,字體為楷書,部分內容缺失,可辨識的字樣為「北陵北垂口大房古剎金佛殿 應囗囗囗大定庚子廿年」「吏部尚書駙馬都尉烏林口題婿曹河 西完顏口疙疸侍行題記」。由於多年水分侵蝕,石刻已經略顯模糊。[5]:554[2][7]:264;480-481
花塔
編輯
位於萬佛堂西北側的花塔
在萬佛堂的西北方向的半山腰上有一座遼代花塔,是北京市境內除鎮崗塔外唯一一座花塔。該塔坐北朝南,通高20公尺,平面呈八角形。塔身底部為無紋飾的基座,上承須彌座。須彌座下梟八角,八面的每面正中央雕刻有一個荷葉墩,左右各闢有1扇壺門式龕,內為獅頭裝飾。須彌座上承束腰,束腰的八角和八面中央浮雕有立柱,中央呈寶瓶式,八角處則為力士像,共有甲冑或裸體兩種。每兩個立柱之間均開闢有2個壺門式龕,內為姿態各異的伎樂神像,而龕的左右兩側則為伎樂神、力士、花卉、淨瓶等物品的浮雕。立柱上方承接仿斗拱構造的平座,平座斗拱每面施補間鋪作一朵,轉角鋪作除去正面和側面出斜拱兩縫之外與補間鋪作相同。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之間有正心拱。勾欄華版上浮雕勾片、卍字等花紋。[5]:554[2]
平座以上為仰蓮,仰蓮上方承接塔身。第一層塔身較高,八角為抹角方柱,柱子下方為覆盆式柱礎,柱頂有檐,檐下為闌額和普柏枋。檐下斗拱每面施補間鋪作一朵,重拱五鋪作計心造。塔的4個正面中有3個開有券形假門,而面北的正門可供進出,其餘4個斜面均開有方形假窗。正門面南,門楣中間雕刻有2尊伎樂神,兩邊為纏枝花和伎樂天人,上方雕刻有一尊帶蓮座高冠合十菩薩,上下左右也各有一尊菩薩造像。東南方向的假窗山崗雕刻有獅駝文殊菩薩,東側的假門門楣雕刻有雙龍戲珠,楣心則有2個仙人浮雕。門上裝飾有2個方形蓮瓣門笘;4排門釘,每排3個;以及鋪獸銜環。門下方為方形門枕石,門上有殘存的紅漆。門的兩側各有一尊站姿甲冑力士,門的上方雕刻有5尊神人造像、2尊瓔珞菩薩造像、1尊羅漢造像。東北方向的假窗周圍裝飾與西北方向相同。正北側的假門門面裝飾與正西側基本相同,但門為婦女掩門狀。周圍的浮雕有佛、阿難、迦葉、2尊菩薩,以及2尊坐佛。西北方向的假窗上部浮雕為一尊合十坐佛,左右肩部各有一隻獅子浮雕做撕咬狀。坐佛左右兩側各浮雕有一尊侍者造像。假窗右下方浮雕有一條遊船,船上有人做持槳划行狀。西側的假門門楣門兩側各有1尊甲冑力士,門上部有一佛二菩薩浮雕,上方雕有4小佛。西南方向的假窗上方雕刻有一尊普賢菩薩造像。塔室內四壁和藻井原有壁畫,但因年久而剝落,已無法看清原有內容,其內還有大量現代刻劃的塗鴉。此外,第一層塔身多處刻有或寫有「咸雍六年」、「大定囗年」、「壽昌七年五月廿九日再次」等題記。[5]:554[3]:551[2][9]
第一層塔身上方為第二層塔身。塔身的八角均有立柱,立柱之間沒有雕飾,頂端則有普柏枋,普柏枋上有斗拱,每面設有補間鋪作一朵,單抄四鋪作,專家鋪作出了正面和側面為45°斜拱兩縫外,其餘與補間鋪作相同。第二層塔檐以上為七層逐漸收分的圓形平座。這七層平座中第一層為兩層的天宮樓閣,該層為仿木結構,樓閣山牆有側腳,兩層樓閣之間開有假門和假窗。其餘的6層均開有方形佛龕,每座龕內均有一尊坐佛,龕與龕之間有浮雕的獅頭和象頭。最頂端的塔剎部分為八角形小閣式塔剎,寶珠部分已經殘毀,由於年久失修,已經無從判斷形制。[2][10]:100
密檐塔
編輯
位於萬佛堂東南側的密檐塔
萬佛堂的東南側還有一座元代的齡公和尚舍利塔,通高18公尺,為八角七級密檐磚塔,整體形制與銀山塔林當中的金代塔相同,但關於齡公和尚的相關生平則沒能找到史料記載。[5]:554[2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