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《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》的最后部分,对第四师团做了一小段总结,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: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,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?要是这样,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……
当然了,像第四师团这样的还是属于少数派。在二战时期,不同于其他国家,日本的军政教相对统一,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在亚洲也是上乘。
日军与苏军交战的典型战例是诺门坎战役,很多年以来,说法都是苏军轻松在诺门坎歼灭日本第6军50000-60000人,苏军只损失6000人,什么苏军轻松的歼灭了什么幻想中的日本战车第一师团,什么这一战以后日军不敢再北进......
但根据1994年苏联解密的绝密档案来看,诺门坎战役苏军的伤亡仍然是非常惨重的!
仅仅苏军的伤亡就高达2.5万人,如果再加上蒙军的伤亡,两方伤亡人数其实几乎相当。要知道当时苏军加蒙军其人数比日军人数要多得多,其装备的坦克、重炮、飞机的数量也是日军的数倍,其指挥者又是苏联号称军事天材的朱可夫,但日军仍能对苏军造成重大的伤害!可见,日本陆军战斗力之凶悍!
再说到二战中的中日作战细节,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,曾总结日军的作战特点:快,硬,锐,密。这四点浓缩成一个字,就是“狠”!
有多狠呢?我们来举个例子。
在一次伏击战中,粟裕的部队埋伏在两侧的山上,袭击了从山谷中经过的日军辎重部队。经过激烈的战斗后,粟裕的部队终于击败日军,于是从山上下来打扫战场,搬运战利品。有的战士发现一个受伤的日本军医,躺在翻到的汽车旁边,所以准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,上前去救治。可万万没想到,刚一接近这个日本军医,就被他一刀给砍死了。我们的战士一片慌乱,于是连忙举枪射击,但可悲的是,在一片混乱中,几名战士被误毙了。这场伏击战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。与日军作战时,在打扫战场的时候,我方士兵被那些受伤的日本兵开枪打死的事件,经常发生。
李宗仁在回忆录中也对日军的战斗力进行了分析,他提出了两个层次。
第一个层次是日军战力之强,体现在用兵行阵时,上至将官,下至士卒,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,一丝不乱,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。
第二个层次是日军战力之强,体现在中下层指挥官身上,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,但是在基本原则上,绝少发生重大错误。日本将官,一般都身材矮小,其貌不扬,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,一丝不苟,令人生敬生畏。
因此总结起来,日军的战斗力体现在集体的战斗意志!
那么,二战日本陆军最大的软肋在哪里呢?
日军的陆战思维,仍然是以步兵为中心,坦克被定义为支援步兵的武器,使得坦克部队发展非常缓慢,坦克本身性能也相当落后。
另外,日本陆军迷信夜袭加白刃突击,忽视单兵速射武器,严重阻碍了冲锋枪、半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的研制和列装。
此外,日军的机关枪也不够先进。在太平洋战场上,4名美国步枪兵两人一组,以加兰德步枪进行轮流射击,居然可以压制住日军的轻机枪!相比之下,德军的MG42却可以打出每分钟1500发的高射速,连绵的声音宛如电锯锯断圆木,又如同撕裂亚麻布。对盟军老兵而言,这种刺耳的声音,无异于战场上死神的召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